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對于自身的工作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內涵,其實質就是以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細致專一為內涵的敬業精神。
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今天,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擁有完整工業結構的制造業大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距離成為制造業強國仍有較大的差距。多數企業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及時性效益,忽略了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曾有一段時期“中國制造”成為“劣質品”的代名詞。從“毒奶粉”到劣質化肥,從問題建材到劣質建筑,從到香港搶購奶粉再到日本搶購馬桶蓋,這一幕幕鬧劇背后缺失的,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了煤炭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工作座談會時,舉例說明中國至今還不能生產模具鋼,比如圓珠筆的”筆”珠都需要進口。1895年,圓珠筆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但是在鋼鐵產能過剩的今天,卻連圓珠筆筆珠都無法生產出來,如果不是總理說出來,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這個小例子其實也折射了時代對于工匠精神的呼喚,唯有下狠功夫大力推進質量興國,質量立國,我們才能讓“中國制造”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智造”。
對于建筑行業來說,“工匠精神”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自然是魯班,他的“工匠精神”源于他一生在木工領域的發明創造,以及卓越貢獻,大件如鋸、石磨,小件如刨子、鉆、鏟、鑿子、墨斗和曲尺等一系列木工用具,這些工具的產生和推廣,直接推動了一個時期文明的進步。
時至今日,我們仍呼喚工匠精神的原因在于,建筑業的發展是對創新、高效、環保的不斷探索,要讓確保工程質量成為習慣,融進血液里,而不再擔心“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回歸歷史,回歸魯班,回歸到建筑業的工匠精神本身。